体育三大核心素养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三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体育正文 105 0

体育三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三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什么是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这是体育教师的现代精神风貌。现代意识:是指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想、知识修养、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质的总和。它是社会现代化实践的产物,包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时效意识和信息意识等。最重要的应是主体意识。它是人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对自身的主体选择性、能动塑造性和积极创造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现代社会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人必将被淘汰。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人将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利益主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树立主体意识,塑造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充分挖掘自身人力资源,展示自己的才能。时代精神:代表某一时代发展潮流的精神。它反映着社会在某一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体现着社会精神文化、社会心理和人们普遍愿望、追求与理想。是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一创业精神也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也是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对体育教师来说,探索和创新更为重要。体育教师的对象是活生生、实实在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每个体育教师去探索、实践、开拓、研究、创造、挖掘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必然是一项长期复杂细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挖掘教育新模式和磨擦方法。(2)职业道德素质1、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规范。这是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贯穿于教学法过程的始终。包括备课中的道德规范、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及其他教学法环节的道德规范。2、体育科研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学术民主、尊重他人的劳动、谦虚谨慎和大胆创新等。3、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师生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体育教学气氛和师生情绪,影响师生工作和学习态度,因此极大地影响体育教学全过程。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尊师爱生、严格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心理相融、教学相长等。4、处理同事关系的道德规范。协调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辅人员的关系是教师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教师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团结协作、正确处理成绩和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力戒文人相轻恶习等。5、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将愈来愈密切。在参与社会各方面交往中,不断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调节现社会性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有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勇于变革,加强对外联系,积极关心、支持社区体育建设,协调自身与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关系等。6、体育教师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教师的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待人接物等一系列外在的形、神、体、貌特征是教师个人德、才、学、识等各种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和精神风貌。要求服饰仪容要朴实得体,整洁大方:言谈举止谦逊高雅,稳重端庄;态度行为亲切和蔼,严谨持重;待人处事真诚热情、不卑不亢等。7、学科文化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既分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互学科和边缘学科,这就向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扩展资料体育教师的劳动性质: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者产品也是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劳动者手段的载体也是人。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与它教育和职业相适应的,是从事体育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体育教育自始至终伴随着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影响。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长年累月起早摸黑地工作,课内课外与学生朝夕相处,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成果却难以量化,劳动价值也不易及时显现,且随时随地受到学生和同行的监督,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利。基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角色地位的指导性、角色目标的育人性、角色义务的复杂性、角色形象的示范性,社会对教师比其它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
首先:文化素质最重要,也就是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其次: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最基本的素质是每个体育老师都应当具有的,至于其他方面也或多或少会有别的因素存在的,相比之下,这两种素质是首当其冲的!!!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哦,呵呵
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课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包括能力和品格(台湾同行) 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道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二)我们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三)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叶圣陶)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四)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1”就是指基础性课程,“x”就是学生的各种核心素养。显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教学的方式来呈现。同时,她也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
小学体育课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

1.体育核心素养有七个方面而不是三个方面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 2.。 3.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法,在明确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阐述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途径。培养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旨在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一、引言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随着《山东省2012 年和2014 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 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一)体育素养的概念《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二)体育素养的构成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构成要素有:1.健康意识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2.体育文化水平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3.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4.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等因素。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体育意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三)忽视体育品德的修养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学生只从表面模仿,使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体育道德相背离。(四)对体育个性化的忽略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考试等。但这些动机的特点是强烈、不持久、不稳定、易变。目的一旦达到,动机随之消失,行为停止。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四、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是学校体育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既有显性的,如体质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等,也有隐性的,如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一)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原则1.选取科学的体育素养评价因素对学生恰当的考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而且是一种激励行为,所以体育教学考评应在正视体育文化的价值,不同学生的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终身体育行为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考评的重心转向体育思想、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等方面,要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兴趣、情操以及相关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等方面,并将其纳入学校体育的考核内容。改革以运动技术评定和达标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建立以体育能力和心理收益为核心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体育结果的实效性评价,促使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方面自我培养,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实现。2.确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是在身体素质这种硬性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对待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问题,要以新的指导思想考虑,传统学校体育重在一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果,而终身体育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成果;传统学校体育鼓励竞争,常常搞“达标测试”和筛选,实行淘汰,使学生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而终身体育则强调体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3.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所谓过程评价,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步的程度,当然也需要结合结果。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学校体育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出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二)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1.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调整和改变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标准。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引入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评价,这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2.确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框架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观是对传统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挑战,以往的评价一般是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显性指标去搞“达标”,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使本来轻松、活泼的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负担。要建立综合评估学生的认知、情意、技能的领域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3.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对于显性与隐性指标的评价,操作上可以采取“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的办法,虚实结合,尽量提高可操作性。从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应该重视进步度评价,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尝试了“正、反50m 跑启迪”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很好,从中得到这样的启迪: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面向全体学生,造就一代新人的教育就不宜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前的水平和学习后的水平相比较就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评语制与等级评定制,小学低年级可采用评语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可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制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大学可采用等级评定制。在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应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包括指标、权重与标准都有所区别。如下表:五、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基础,这也是现在积极提倡的终身体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其次,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它是体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再次,学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的方法。(二)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体育素养教学改革,就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造性地设计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不大。只有对教与学的观点先破后立,冲破旧观念,才能真正出现按照教与学的关系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树立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学法的改革,而学法的改革又受制于教师的教法观点。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加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三)加强理论课教学,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渠道。理论课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电教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向学生传授观看和欣赏体育竞赛的知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终生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四)完善体育环境,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首先,重视课堂锻炼环境。体育课堂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特点,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其次,拓展课外活动环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与体育课一体化的课外活动体系。(五)加强教师的自身体育素养建设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爱岗的思想品质,作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感染。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语言尽量生动、幽默、形象,充分活跃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创造良好的心境。再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建设能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建设要朝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教材要以丰富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中应尽可能开设和介绍一些简单易练、不易受场地设施的限制的运动项目,当然也可以开设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另外,还应该开设体育文化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弥补体育活动课程在传授体育文化方面的不足。(七)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素养与体育技能关系密切,体育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与课堂上思维活动的强弱和锻炼积极性的高低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渠道进行教学。参考文献:[1]王勇慈.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60-62.[2]夏肖林.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10):95-96.[3]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7(02):60-61.[4]周登嵩,尹钊.试析学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 03):26-28. [5]钟凡,倪超,冯志敏.高校体育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